瞭望体育:CBA、WCBA激战,国手难觅前30
在四月初的时光里,中国篮球的赛场掀起了阵阵热潮。CBA结束了常规赛的激烈对决,各大奖项和常规赛数据相继揭晓,而WCBA则正准备展开总决赛的角逐,一个赛季的征程即将画上句号。回望这一年,中国篮球最顶层的赛事又即将过去,此刻正是盘点之时。
首先,我们来盘点联赛。无论是WCBA还是CBA,都呈现出了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。WCBA季后赛中,各队你争我夺,层出不穷;CBA常规赛更是杀得人仰马翻,各家球迷情绪高涨。虽然与中超相比,上座率或许稍逊一筹,但其所带来的激情与热闹却别有一番风味。
然而,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球迷而言,联赛只是中国篮球的一部分。在中国篮球各联赛还未真正实现职业化的阶段,大家更为关注的是:有哪些球员能够脱颖而出,成为国字号的栋梁。但遗憾的是,根据本年度的观察和数据分析,中国篮协的政策变动使得联赛更多地依赖外援。
以CBA为例,在常驻赛场的球员中,外援的名字频繁出现在场均得分榜上。细数之下,中国球员的排名往往靠后,甚至在常规赛MVP的评选中,中国球员胡金秋仅排在第32位。在一个仅有20支球队的联赛中,这样的成绩实在令人唏嘘。而放眼WCBA,国内球员中得分领先的韩旭在总榜排名也并不靠前。
这一现象并非今年独有,近十年来,每当CBA联赛允许外援上场,中国球员在得分和表现上便难以与外援抗衡。这让人不禁要问:中国篮球联赛中,外援成了绝对核心主力,而中国球员只是工具般的存在,那么在刺刀见红的国际赛场上,由这样的队伍组成的中国队又能打出怎样的表现呢?
对于这一问题,不少人提出了可行性方案。其中一种是限制外援的工资水平,只引进稍强于国内球员的外援;另一种是限制强队的外援人数,尤其对于拥有国手的强队,应逼迫国手承担起原本属于外援的责任。这些方案不仅能缓解各队日益增长的开支压力,还能增加联赛的悬念和观赏性。
然而遗憾的是,这些建议以及恢复联赛升降级等建设性意见都被视而不见。这让人感到可悲,它们也将与中国篮球一起,泯灭沉沦下去。要改变这一现状,需要从政策、培养等多方面入手,让中国球员真正成为联赛的主角,成为国字号的骄傲。只有这样,中国篮球才能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,走得更远。